我在金管局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匯思

2014年07月07日

我在金管局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我在2009年10月接任為金管局總裁,時間轉眼飛逝,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是我5年任期的完結。我想藉此對過去幾年我在金管局的工作和大家分享一些「階段性」的回顧,並希望能進一步闡釋金管局所面對的挑戰和推出各項政策和措施的背後理念。

金融穩定 重中之重

金管局有5大主要職能:貨幣穩定、銀行監管、支付系統和金融基建、外匯基金管理和促進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一般市民比較留意的就是外匯基金的投資表現,因為外匯基金是香港特區政府擁有的最大金融資產,亦是屬於香港市民的財產。所以大家關心外匯基金的回報表現是理所當然的。但我認為,金管局職能的重中之重是維持金融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換句話說,就是保持貨幣、銀行和支付體系的穩健和安全性,因為金融穩定是所有經濟和商貿活動的根基和必要條件。這條件一旦不存在,根本談不上經濟發展、民生、政治和社會穩定。打個比喻來說明,貨幣就等如人體的血液,銀行就是心臟,而支付系統就是人的血管。一般人在正常狀態下,不會注意到自己的心跳和血液運行,很多時更忽略了它們的存在,直至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出現問題,才察覺這些系統的重要性和自己沒有好好保重身體,引致大病,甚至賠上性命。經過最近幾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大家現時都明白,即使最大和最先進的經濟體都不能和不應假設金融穩定是必然存在,且不勞而獲就可達至。香港這個全面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系亦不例外。假如香港出現銀行或金融危機,其破壞力會相當驚人,即使我們的外匯基金多賺三、兩百億元亦會於事無補。

所以我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引入逆周期的審慎監管措施,去減低樓市過熱為銀行體系所帶來的風險。逆周期措施是一個頗新的概念,在2009年時大部份先進經濟體都未有採納這種措施。但當時我認為香港樓市過熱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會越來越多和越高,理由是美國在進行一個「世紀實驗」,就是將短期政策利率減低至接近零的水平,再加以量化寬鬆的「不尋常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的復甦。姑勿論這政策對美國實質幫助大不大,香港無可避免會受到影響。在2008/09年間約有830億美元資金流入港元,令到香港的貨幣基礎劇增近7,000億港元至1萬億元(這亦解釋了為何外匯基金的資產規模亦相應大增,因為貨幣基礎是外匯基金的短期負債)。我意識到香港樓市在美國進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實驗過程中,會面對通脹上升壓力、負利率和樓市過熱的風險。當時我對美國的貨幣政策對美國自身是否好處多於壞處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事實證明量化寬鬆的效力亦遠低於美聯儲局的預期,但對其他新興市場包括香港,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副作用則「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亦正因為美國要多次延長量化寬鬆的時間和加大劑量,香港樓市的上升周期又被相應地延長。直至2013年2月,金管局推出了第六輪的逆周期監管措施,加上政府另外推出的需求管理稅務措施,香港的樓市才開始有放緩的跡象。最近幾年,逆周期審慎監管措施在國際層面的討論越來越多,其認受性也越來越高,例如最近英倫銀行宣布要求按揭銀行收緊對借款人負擔能力的壓力測試,並設立按揭貸款上限,規定按揭貸款總額逾1億鎊的銀行,須確保新批核住宅按揭宗數至少85%的貸款額不高於借款人年收入的4.5倍。

在貨幣穩定方面,金管局過去幾年的工作也是充滿挑戰。受美國不尋常貨幣政策實驗的影響,全球的貨幣金融環境都處於一個極不正常的狀態。在香港,市民過去數年面對通脹上升、負利率、樓價和租金急升,影響民生和營商成本。最令市民關注的便是港元隨美元兌人民幣持續貶值,令內地輸往香港的日用品價格上升,另外香港市民在內地消費力相應削弱。在這情況下,難免會有人質疑香港應否實施聯繫匯率制度,也有人倡議是否應改與強勢的人民幣掛鈎,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金管局和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的看法和立場非常清晰和堅定:儘管聯繫匯率制度並非十全十美,但在考慮所有相關因素和分析後,聯匯仍然是最適合香港的制度。在此問題上,作為國際上最權威專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認同和支持我們的看法。去年10月在聯匯實施30週年時,我已發表一篇文章(http://www.hkma.gov.hk/chi/key-information/insight/20131014.shtml),並輔以詳盡的答問,全面臚列了我們的理據,在此我不再重覆。

最近當美國開始退市,減少每月買債規模,雖然離美國聯儲局加息的時間還有一段距離,但已經見到有資金從新興經濟體流走,貨幣兌美元貶值,這亦包括人民幣,今年上半年期間最多曾貶值超過3%,打破了市場上對人民幣兌美元(港元)會只升不跌的普遍看法。我多次表明,主要經濟體貨幣的相對匯率,長期而言是會有周期性,沒有只升不跌或只跌不升的例子。在美國利率正常化的過程中,以前流入新興經濟體的資金會陸續流出,其資產市場和匯率都會出現下調的壓力,屆時美元會從過去幾年的相對弱勢扭轉過來,港元亦會透過聯匯制度面對與過去幾年不同的局面和環境。

銀行:「審慎」監管、「操守」監管 各司其職

在銀行審慎監管工作之外,2009年金管局還面對一個很艱難的局面,那就是一大批雷曼迷你債券和其他理財產品投資者追討賠償的問題。投訴個案超過2萬個,而每個個案都要作出跟進和調查,才可以作出銀行是否有牽涉不當銷售的結論。當時金管局在內部人手資源和外部政治環境上都面對重大壓力。幸而經金管局和業界共同努力之下,絶大部份個案都能夠以和解方式解決,免卻了投訴人要與銀行進行冗長和昂貴的法律和司法程序來處理問題。經一事、長一智,汲取了這次經驗,我在2010年將銀行監管職能進行改組,將監管銀行的行為和操守功能從原有的銀行監理部抽離出來,交予兩個新的常設部門專職負責,亦即是銀行操守部和法規部。這意味金管局的銀行監管工作模式以「兩條腿走路」,將資產負債的審慎監管和銀行的行為和操守監管分開,各自可以專注這兩種性質和要求頗為不同的監管功能。

外匯基金 穩健為先

外匯基金不是一般的投資基金,更不是一家企業,沒有存貨、銷售額等概念,不適宜用一般衡量公司業績的方法去看外匯基金的投資表現。雖然我們有像一般公司一樣按季度去公布投資回報狀況,但我不希望大家用這麼短綫的眼光去看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一個法定政府基金,使用的目的在《外匯基金條例》內清楚列明,主要是維持香港的貨幣和金融穩定。香港講求法治,金管局也必須依法辦事,管理外匯基金必須要以保本和保持極高流動性為基本原則,這就決定了外匯基金的資產組合要力求穩健,不能盲目追求回報而冒上太大的風險和削弱其套現應急的能力。儘管如此,我們亦明白到外匯基金的一個小部份可以用較為進取的方法投資,希望可以爭取中、長期較好的回報,這就是外匯基金自2008年開始進行的「長期增長組合」的背景。

在我剛上任的時候,長期增長組合起步不久,還未開始房地產的投資。投資於私募股權的總投資額市值為23億元,已承諾但未提取的金額為139億元。在過去幾年間,金管局在這方面取得良好進展,在2013年年底,私募股權和房地產總投資額市值已增至886億元,已承諾但未提取的金額為802億元,合共1,688億元。因為這類投資的項目是5-8年的中、長期性質,所以不宜從短綫角度去看這組合的投資表現。但由於這是市民關心的問題,所以我們亦有公布每年的投資回報,以內部回報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計算,長期增長組合自投資開始到去年年底的年度回報率約16%。這個投資組合的類別是私募股權和地產項目,和一些主權基金的做法相近。但是我要強調,外匯基金不是投資基金,更不是主權基金,不會純以追求高回報為投資目標。所以外匯基金在進行多元化投資時,應設定一個上限,不超過外匯基金累計盈餘的三分之一,亦即是約2,100億港元。設這上限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外匯基金仍然持有足夠的高流動性資產去套現應對外匯基金短期債務的兌付(例如資金從貨幣基礎流出港元)或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動盪和危機。

離岸人幣 商機無限

香港過去幾年在金融業取得令人滿意的發展。首先我們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雖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仍然迄立不倒。這證明香港金融監管的嚴謹和金融體系的穩健。即使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下,香港仍能繼續發展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確是得來不易的成果。大家肯定會留意到香港在短短幾年間已變成全球最大、最有競爭力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我在2009年10月接任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政策才剛剛公布,基本的政策和金融基建配套尚未到位,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微不足道,銀行存款只有582億元人民幣,絶大部份是2004年以來沉澱在港的居民個人存款。但在金管局和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加上香港自身和先行者的優勢,得到中央、人民銀行和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離岸市場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取得現時亮麗的成績:總存款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去年超過3.8萬億元,透過香港銀行結算的支付額已急速增加至平均每天約7,000億元,另外大量的人民幣金融中介活動和產品在香港出現,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一個優越和多元化的一站式融資和投資/理財平台。

以上是我對過去5年的一個簡單的回顧。為了進一步向大家說明金管局政策和工作背後的理念和原則,未來數周,我會就以下課題陸續發表文章:

(1)逆周期監管措施與金融穩定

(2)銀行業的監管模式

(3)外匯基金的管理

(4)香港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最後,我會闡述我第二個5年任期的目標和願景。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陳德霖
2014年7月7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4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