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外匯交易量與港元邊緣化

匯思

2013年09月13日

港元外匯交易量與港元邊緣化

上週國際結算銀行公佈每三年一度的外匯與衍生工具市場成交額調查結果,其中香港的外匯交易及場外利率衍生工具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由2010年4月份的2,560億美元,增加18.2%至2013年4月份的3,02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匯交易方面,香港的人民幣兌外幣交易量在過去三年大幅增長,已佔市場交易總額的17.8%1,已相當接近港元兌外幣交易的18.2%的份額2。這現象主要反映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正迅速發展,帶動了本地的人民幣外匯交易。另一方面,我留意到有評論認為這發展可能顯示港元正被人民幣邊緣化,但我認為這擔心背後忽略了一些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我於2011年5月所發表的匯思文章,指出貨幣「邊緣化」是指本地居民因種種原因對自己的貨幣失卻信心,所以在當地的經濟活動中,例如日常支付、發薪金、物業買賣等,棄本幣而使用外幣。因此,若單憑外匯市場交易量的變動而認為港元正被邊緣化,是不全面的見解。

香港本身是個小型經濟體系,而港元雖然是自由流通貨幣,但港元在國際貿易或外匯市場的交投量是會與其經濟體系規模是相應掛鈎。因此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港元在外匯交易的增幅與自身實體經濟的増長應大致同步。但在其他貨幣交易方面,則可以錄得較快的發展。尤其在人民幣與外幣的交易,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過去幾年發展迅速,所以人民幣的外匯交易量和其佔香港外匯交易總額的比例不斷上升,是值得香港人引以為榮的,並不代表港元正在被邊緣化。我們可以參考其他本土經濟規模不大,但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例如在倫敦,英鎊兌外幣交易只佔倫敦外匯交易總額14%3,而在新加坡,新加坡元兌外幣交易亦只佔新加坡外匯交易總額的8.2%。其實除了港元,英鎊和新加坡元各自在本地外匯市場的交易份額亦有所下跌,但我們不能就此斷言這些貨幣正邊緣化。

其實一隻貨幣在本土是否被邊緣化,主要是取決於當地居民對該貨幣的信心,即是他們是否願意繼續使用它作為交易和保值的工具。在這方面,香港市民對港元的信心是無庸置疑的。自2008年底以來,本港銀行體系的人民幣存款隨著人民幣業務的發展而大幅增長11倍,至今年七月底的6,950億人民幣,約佔整體存款的10%。但期內港元存款亦增加38%至41,790億港元,而其佔銀行整體存款的比率,仍一直維持在過去二、三十年的平均50%左右的水平,這反映港元存款並未因為人民幣存款增長而出現流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本港銀行體系的外幣存款一直約佔整體存款的一半,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如英國和新加坡的情況相若。

此外,雖然在本港市場流通和使用人民幣隨著訪港內地旅客增多而有所上升,但港元作為香港日常交易的貨幣,在過去十二年的需求有增無減。縱使現在電子轉賬和支付的使用越來越普遍,港元現鈔的流通量仍從2001年底的1,080億港元,增長至2012年底的2,920億港元,而其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期內亦從8%上升至14%(圖一),這充分證明港元作為交易和支付貨幣完全沒有被邊緣化的跡象。此外,我們注意到港元現鈔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高於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如英國和新加坡(分別約為4%和8%),這很大程度上反映港元外部需求強勁,我們估計這主要是由於香港和內地經濟日益融合,內地居民對港元現鈔有所需求。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市場參與者選擇何種貨幣進行金融交易,完全由市場決定。為了便利多幣種的金融交易,金管局在香港建立了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的即時支付系統。隨著香港逐漸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可以預期在本港以人民幣和其他外幣進行的金融交易將會日趨活躍,但這並不代表港元正在被邊緣化,大家不必過慮。最後,我想指出外匯交易只是眾多金融活動中的其中一種,因此外匯市場交易量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整體競爭力和地位,大家在解讀有關數據時應留意這點。

附圖

圖一:公眾持有的港元流通貨幣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陳德霖
2013年9月13日


1 數字只包含人民幣兌美元和港元交易,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交易微不足道。
 
2 當中包含港元兌美元交易的17.2%份額,及港元兌其他貨幣交易的1.0%份額。
 
3 數字只包含英鎊兌美元和歐元交易。英鎊兌其他貨幣交易並沒有統計數字,但數額應該很少。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3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