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流入香港和聯繫匯率的運作

匯思

2012年11月09日

“熱錢”流入香港和聯繫匯率的運作

最近港元匯率轉強至7.75,自10月19日至今日(11月9日)強方兌換保證多次被觸及。金管局共已購入42億美元,銀行體系總結餘因此增加了322億港元至1,809億港元。這新一輪的資金流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部分人士對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運作也有些誤解。我試圖以答問的方式闡釋一些問題。

問1:  近期大量“熱錢”不斷湧入香港,金管局多次干預匯市,金管局有能力維持多久?最終入市的金額會比2008-09年的6,400億港元多嗎?

答1:  首先,“入市干預”一詞並不完全正確。金管局是按照貨幣發行局制度進行市場操作,從而履行兌換保證的承諾(即7.75強方兌換保證和7.85弱方兌換保證),來維持港元匯率在7.75至7.85的範圍內。金管局進行這些強方或弱方兌換保證的港元外匯交易,是一種被動操作,與其他央行主動在匯市買賣貨幣以影響匯率的高低並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港元匯率是在7.7500的水平,亦不表示強方兌換保證一定會被啟動,原因是銀行可以在這個水平互相買賣港元。當再沒有銀行承擔有關美元沽盤,強方兌換保證便會啟動,而金管局並會即時在金融資訊平台更新銀行體系總結餘,確保貨幣發行局運作的透明度。

我們預計資金淨流入港元的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很難預測這情況會維持多久,但按現時情況看來,這一輪淨流入港元的資金規模應不及2008-09年。

原因是在2008年年底,雷曼兄弟倒閉後,香港以至全球都出現信貸緊縮,本地企業將海外的外幣資金調回香港兌成港元以週轉應急。然後2009年香港新股上市集資活動頻繁,吸引大量全球資金進入香港市場。因此,個人及企業以至香港銀行本身都對港元的需求大幅增加。這亦是港元匯價在當年長期貼近和啟動強方兌換保證水平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但目前港元供求運作正常,而新股集資亦遠較2009時為淡靜,因此我們評估這次的資金流入額不應如上次那麼大。

 

問2:  由今年10月19日至今金管局賣出322億港元,究竟流入甚麼人手裏和所為何事?會否影響香港的巿場和金融穩定?

答 2: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每天都有大量資金自由進進出出,這是正常的。不過,我們就流入香港的資金作出了一些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個動力來源:

(一)    海外投資者增加香港的資產配置︰綜合多項市場資料顯示,海外投資者在2011年持續減少投資於香港股票市場,但近期情況似乎有所改善。有市場人士估計全球互惠基金於今年首10個月淨購入數百億元香港股票,扭轉了去年淨賣出的現象,而這些基金在9月和10月更加快買入香港股票。背後主要原因是美國聯儲局公佈QE3後,美元資金再度四處流動尋找投資機會。加上市場情緒因QE3和歐洲央行的買債計劃而略有改善,而中國經濟放緩在第三季亦有見底回升跡象,資金因此再度流入亞洲的新興市場。其實,除了港元,亞洲區內的其他貨幣在QE3公佈後亦普遍有升值壓力。

(二)   香港企業發行外幣債券換回港元使用︰因為歐債危機,本地的銀團貸款市場有萎縮的情況,我們留意到今年以來本港企業大幅增加發行外幣債券進行融資,以取代部份港元銀行借貸。今年1至10月,本港公司發行外幣債券總額達207億美元(約1,600億港元),相當於去年全年的3倍。這些企業發債收取外幣資金後,部分會透過外匯現貨市場將所得資金轉換成港元,這造成港元上升的壓力。

最近一輪的淨資金流入港元,至目前為止只有40多億美元,相對香港資本巿場的規模,並不是很大。另外,外來資金流進港元並不一定是一般人所說的“熱錢流入”。正如上述,機構投資者增加香港資產配置和香港企業以外幣兌換港元作為運轉資金都是正常經濟和金融活動,大家毋須反應過敏。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不可能阻止資金進出,而是要保障在資金大進大出的情況下,香港的銀行和金融體系能夠承受資金流動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香港應對資金進出方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問3: 若資金持續流入港元,金管局在外匯巿場操作能夠維持多久?又會否改變聯繫匯率去減低“熱錢”流入造成通脹和資產價格上升的壓力?

答3:   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每當資金流入港元啟動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便可以透過擴大港元貨幣基礎(Hong Kong dollar monetary base)創造港元,在巿場承接美元、沽出港元。金管局創造港元的能力是無限的,所以大家並不需要擔心金管局拿不出港元去買美元。

我想在此重申特區政府的堅定立場,香港毋須亦不會改變聯繫匯率制度。一直以來,我們都有評估聯繫匯率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結論是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系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經濟增長主要由境外因素推動,在此經濟結構下,固定匯率制度較浮動匯率制度更符合香港的長遠利益。事實亦證明聯繫匯率制度能夠幫助香港渡過多次金融危機,亦能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保持香港的貨幣和金融穩定,支持香港的持續經濟增長。

香港通脹受多項內部及外圍因素影響,匯率並非推高香港通脹的主因,多個鄰近的亞太區國家雖然採納不同的匯率制度,但仍面對相當大的通脹壓力。例如採用浮動匯率制度的新加坡,在2012年1至9月的平均通脹率為4.8%,比香港的4.2%還要高。

本地資產價格上升或下跌取決於多個因素,並非單由匯率推動。其他因素如利率、人口結構、土地及房屋供應和家庭收入前景等,亦能影響樓價。雖然新加坡元相對美元在過去數年已升值不少,亦同樣面對樓巿過熱的問題。新加坡政府多次採取冷卻樓市的措施(如在2011年12月對外地人購買新加坡物業徵收額外10%的印花稅),樓價升幅最近才見放緩。

浮動匯率制度並非萬應萬靈。例如瑞士法郎因歐債危機引致大量資金流入而大幅升值,增加通縮風險及削弱瑞士的競爭力,結果瑞士中央銀行於去年決定設定瑞士法朗兌歐元的匯率上限為1.20,並在外匯巿場大規模運作,才能遏止瑞士法郎不斷上升和通縮的勢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2011年年底對香港進行磋商評估時,明確支持香港的聯繫匯率,認為聯繫匯率是一個簡單、具公信力、透明、並廣為各界了解的匯率制度,在貨幣與金融穩定方面帶來莫大益處。基金組織認為放棄聯繫匯率制度而改用其他匯率制度的建議欠缺說服力。此外,香港完全符合維持現行匯率制度的先決條件,而港元現時的匯率水平亦與經濟基本因素大致相符。

在今年6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再次重申聯繫匯率制度簡單、可信性高、具透明度、以及廣受認識,應繼續予以支持。

 

4近期大量“熱錢”流入香港,是否伺機進入內地炒賣?會否影響內地的金融穩定和安全?

答4:  現時,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平均每日交易約20至30億美元,但大部分的交易是以人民幣兌美元進行。因此,若果海外投資者是看好人民幣的升值潛力,可以在離岸市場用美元買入人民幣,根本不需要和不應該先把美元換成港元,然後再兌換成人民幣白白增加兌換成本。所以國際“熱錢”流入港元而伺機衝擊內地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況且內地的金融體系規模非常巨大,單是銀行體系資產總值已達126萬億元人民幣,即使有幾百億港元資金進出,亦不可能對內地的金融穩定或安全構成威脅。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內地的人民幣市場提供了一個緩衝,同時也為內地以外對人民幣的需求提供有用的市場信息。當市場對人民幣有較強的升值預期,離岸人民幣匯率(CNH)相對在岸人民幣匯率(CNY)出現較大的溢價,例如,在2010年10月,CNH溢價曾經達到1,700點子。相反在2011年9月,由於市場看淡人民幣和其他亞洲貨幣,CNH出現超過1,000點子的折讓。而今年以來,CNH與CNY的差價保持在頗窄的範圍,在過去數個月來只是正負100點子左右。換言之,到現時為止沒有見到香港的離岸巿場有重大供求失衡的情況。

另外,也有人質疑有“熱錢”會透過以虛假貿易交易,利用在上海的兌換窗口兌換人民幣。就此,金管局一直要求香港的銀行要確保使用上海兌換窗口的交易必須具有真實貿易背景。香港銀行使用人民幣貿易兌換窗口的運作有序,沒有見到大上大落的情況,我們相信通過香港利用上海兌換窗口炒賣人民幣機會不大。

由於內地實施外匯管制,只有符合內地法規的交易和資金才可通過正規的渠道跨境流動。但基本上哪些資金符合規定,哪些不符合規定要由內地有關部門和銀行把關。

香港基本法第112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外匯管制政策。港幣自由兌換。繼續開放外匯、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障資金的流動和進出自由。”這政策是香港一直以來作為金融和貿易自由港的基石。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陳德霖
2012年11月9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2年11月09日